为什么要发酵有机肥以及发酵注意事项,种植户和有机肥厂家实用知识
导读: 有机肥的原料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。当温度、水分、氧量等条件合适时,这些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,并分解原料中的有机物。原料的高温好氧发酵过程实际上就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。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则先附着在微生物外,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,再送入微生物
有机肥必须要发酵的原因:
一、病虫害的传染
未发酵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、线虫等有害的微生物,直接施用会导致病虫害的传播,使作物易发病,污染环境,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。
二、烧苗
未发酵的粪便在土壤中一旦具备发酵条件时,微生物便活跃,发酵产生的热量会影响植物生长或产生烧苗现象。
有毒气危害。粪便在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硫、氨气等对植物和环境有害的气体,使作物产生损伤,气体散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环境。
三、致使土壤缺氧
生粪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大量氧气。
四、污染环境情形
生粪被风吹雨淋后肥效流失,污染河流和土壤,产生的臭气也具有有害物质。
五、运输不便
未经处理直接实用的粪便,体积大,有臭味,运输和使用都不方便。
有机肥的发酵原理:
有机肥的原料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。当温度、水分、氧量等条件合适时,这些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,并分解原料中的有机物。原料的高温好氧发酵过程实际上就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。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则先附着在微生物外,由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,再送入微生物细胞内被利用。堆体基质的形态复杂,只有分解为简单形态才能为微生物利用。例如:
蛋白质的分解过程是:
蛋白质--胨--肽--氨基酸--氨化物--细菌原生质及氮气或氨气
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过程是:
碳水化合物--单糖--有机酸--二氧化碳与细菌原生质。
通过微生物的合成及分解过程,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质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。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,把另一部分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细胞物质,使微生物增殖。当分解速度缓慢下降,释放的热量逐渐减少时,堆温也逐渐下降。如果想加速原料的发酵速度,可以在原料中添加微生物发酵剂。
有机肥发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:
1、水分的控制
发酵过程中水分太少,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,水分太多,影响通气性。通常水分控制在40%到65%之间,用手紧握可以在指缝间看到水,但不会滴下。
2、碳氮比的控制
有机肥原料的碳氮比以25:1为宜。如果有机物质的C/N小于25:1 时。由于含氮多它不仅分解得快,而且还能使多余的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留在土壤中为植物利用。如果有机质的C/N大于25:1时。由于碳多氮少,微生物就缺乏氮素营养,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,有机物质分解缓慢,有时微生物还会从土壤中吸取无机有效态氮素营养,造成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养分.使作物暂时缺氮,出现黄萎现象。
3、PH值控制
当PH值大于8.5和小于5.3时,都会不利于微生物的活动。在发酵的前中期,由于有机质的分解而产生有机酸,使PH值下降,可以加入碱性的熟石灰、草木灰或者碳酸钙来调节的PH值。发酵的后期,有氨的释放和积累,使PH值增加,可以加入新鲜绿肥和青草。
4、通气
发酵的前期是好氧微生物的分解过程,良好的通气可以加速有机物的矿质化。一般使用翻抛机和吹风设备进行通气,物料颗粒的大小对通气也有影响,一般物料直径以0.5-5毫米为宜。发酵后期,应该进行厌氧发酵,所以应当加大堆肥的体积,也不用翻堆,有利于提高腐殖质的产生和氨的保存。
5、温度的控制
物料温度会随着有机质的分解而升高。有机物发酵离不开高温。只有在高温阶段,堆体内才能开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,并开始出现能溶于弱碱的黑色物质。
高温有利于杀死病原微生物。病原微生物的失活取决于温度和接触时间,一般来说,堆体温度50~60℃维持6~7天,可以达到较好的杀灭虫卵和病原菌的效果。